協會首頁 健康新聞 保健常識 心理健康 針灸醫學 減肥健身 推拿門診 討論留言 聯絡我們 健康商城
灸法之適應症與禁忌探討

         施灸之方法,係以古法直接灸法為準,以艾條或艾絨的溫度效應,刺激穴位和經絡,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現代則有溫灸器【圖23】。施行灸法時,必須注意下列各項要點:
        (1)艾炷之大小:【附圖24.25.26.27.28.29】
        古人施灸,主張大炷多灸,若炷小則火氣不達,病不能愈;亦有主張身體弱小者,必須權變。稽古書籍,對艾炷之大小,分為如棗核,如筋頭,如綠豆,如鼠糞,如麥粒,如雀糞等,各從施灸之部位,並視病者之年齡、體質、性別、病症而定。一般而言頭面四肢,皮肉淺薄的地方宜小,而背腹以下肌肉深厚處宜大,年齡身體幼弱者宜小,大壯者宜大,風濕、虛勞、上實下虛之病,艾炷宜小。水腫、臌脹、頑麻痼冷諸病,艾炷宜大。一般艾炷的大小,大的如綠豆、鼠糞、小的如麥粒。
        (2)壯數之多少:
            燃燒艾炷一枚,謂之一壯。凡灸少則三五壯,多至數百壯,經穴學中,各穴條下均有規定,自宜遵循。然亦視病者之體質,病情而異。一般而言,小兒、婦女、虛弱之體、血壓高、發熱、脈洪數者,壯數均不宜多。男人、壯年、新病體質及臌脹、水腫、麻痺、癱瘓等病,壯數宜多。凡灸頭項的部位,最多不超七壯。若腹、背部穴位及足三里等穴,則可多灸,可由數十壯灸至數百壯;若病人發生脈微欲絕,元陽將脫的現象,可不計壯數,直灸至陽回脈起為止。若病人是第一次接受灸治時,壯數不可太多,艾炷亦不過大;迨第二次複診,倘若病人不會感覺口渴、咽乾、發熱,方可改用大炷,增添壯數。根據以上所述將灸法的劑量可分為強度、中度、輕度三種。
        A.強度灸法:艾炷如綠豆大,自十五壯以上。
        B.中度灸法:艾炷如鼠糞大,自七壯至十壯。
        C.輕度灸法:艾炷如麥粒大,自三壯至五壯。
        (3)施灸之先後:
            據《千金方》云:「凡灸先陽而後陰,言從頭向左而漸下,次後從頭向右而漸左,先上後下。」《明堂灸經》亦云:「先灸上,後灸下,先灸少,後灸多,宜慎之。」其所以先上後下者,蓋欲防止氣血被灸火引導上行,而致發生眩暈、頭昏、口乾等之不良反應;先少後多者,欲使艾火由弱逐漸增強,以便病者易於耐受,不致望而生畏。
        (4)灸法之適應症
        A.因艾有溫經扶陽之功,火有溫熱逐寒之力,故灸法之適應症。一般以陰證,即慢性久病,及陽氣不足之症為宜。例如虛癆、水腫、痰飲、冷哮、久痢、久瘧、痞塊、胃痛、疝氣、痺痛、遺精、多尿、以及婦女經痛、血崩、小兒驚風、疳積等症,皆可用灸。他如中風、昏厥、霍亂、脈絕、大汗亡陽、氣虛暴脫等凶危之症,亦用灸法急救。
        B.防病保健者,宜長期施灸。《千金方》云:「凡人吳蜀地遊宦,體上常須三兩處灸之,勿令瘡暫瘥,則瘴癘溫瘧毒氣不能著人也。」《醫說》亦云:「若要安,三里莫要乾。」《扁鵲心書》則云:「人於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門、中脘、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餘年壽矣。」
        (5)灸法之禁忌:
        A.禁忌部位
            禁灸腧穴之部位,多在重要臟器及大血管所在,故須禁忌。頭面部、四肢末梢部,以及筋肉結聚處,皮膚淺薄處,亦當慎灸。至於延髓部、心臟部、眼球附近、睪丸部,尤應特別注意,婦女妊娠之腹部諸穴,亦應禁灸。
        B.使用灸法不適應之病證與體質:
        l 凡一切陰虛火旺之體質與病症,皆不可灸,如陰虛癆瘵、咯血、吐血、心悸怔忡、肝陽頭痛、口乾舌燥等證。
        l 凡一切陽症,亦不宜灸。如身發高熱、神昏譫語、汗已後血壓高及中
第一篇 前言
第二篇 經絡學說是針灸療法的重心
  第一節 經絡概念的起源
  第二節 經絡系統簡介
  第三節 現代針灸作用機...
  第四節 經絡生物物理特...
第三篇 認識針灸穴位
  第一節 何謂腧穴
  第二節 如何取穴
  第三節 針灸常用器具介...
  第四節 穴位的安全針刺...
  第五節 針法簡介
  第六節 傳統針法可治療...
  第七節 灸法之適應症與...
  第八節 針灸常見併發症...
第四篇 針灸治療在臨床上有何特色
  第一節 被世界衛生組織...
  第二節 針灸診斷與治療...
  第三節 台灣針灸發展簡...
  第四節 日本針灸發展簡...
  第五節 韓國針灸發展簡...
  第六節 北歐針灸發展簡...
  第七節 西班牙針灸發展...
  第八節 德國針灸發展簡...
  第九節 義大利針灸發展...
  第十節 澳洲針灸發展簡...
結語
參考書目

建議使用 IE 瀏覽器    解析度: 800 x 600
Copyright © 2004 - 2025 台灣傳統整復發展協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