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針灸發展簡介
台灣的針灸發展,已頗有聲譽於國際,因為獲得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歷任主委蘇貫中、張成國以及國科會的支持發展中醫及針灸研究。民間早期有中國針灸學會的成立,到1998年中華針灸醫學會,由醫學院及各大醫院附設中醫部醫師、西醫師、牙醫師等所組成,由中國醫藥學院副院長張永賢教授成立於台中市。
目前,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中醫部、長庚大學中醫分院及公私立各大醫院中醫科均有針灸治療服務,成為從事培養針灸臨床醫師的重要場所。針灸治療從此正式納入醫療教育體系中,顯示台灣針灸教育的發展成果豐碩。
(1)目前台灣已成立了針灸醫學會
中華針灸醫學會於1998年成立,以促進針灸醫學研究為宗旨,並推動針灸醫學學術交流及宏揚中國傳統醫學,並發行中華針灸醫學會雜誌。
(2)培訓各國針灸人才
中國醫藥學院針灸研究中心於1972年成立,並受行政院衛生署之委託成立針灸研習班,訓練針灸醫師,歷任姜潤次、張成國、林昭庚及許昇峰等主任,發表論文數十篇。凡是欲來學習針灸者,必須為醫學系、牙醫學系畢業生。並獲得醫師執照始得前來針灸研究中心研習。中國醫藥學院針灸研究中心自從1973年針灸研習班開課至今,也曾招收外國籍醫師包括法、日、美、加、新加坡、韓、德等幾十種國籍的醫師。教材方面更著重實質與臨床相配合,使學員們獲得更寶貴的技術與臨床經驗,目前是被教育部及衛生署所承認的培訓針灸專業機構。另外,榮民總醫院針灸科亦開設醫用針灸研習班,以訓練中、西醫師、牙醫師研習針灸,所修習學分也被教育部所承認,可執行針灸醫療業務,使得針灸技術能夠更加推廣。
(3)相關公、私立醫院設有針灸科
為了針灸人才的培育,使其兼具中西醫學知識,以帶動研究發展的風氣,兼具推動國際針灸醫術之交流,並藉國際間的針灸熱潮,來推動我國固有的傳統醫學,有私立中國醫藥學院、私立長庚大學之附設醫院均設有專屬中醫部門,於近期內也將成立中醫住院業務,提供更多住院病患之中醫就診機會。各公立醫院如高雄市立中醫醫院、台北市立中醫醫院、台北市立忠孝醫院、台北市立和平醫院、台北市立仁愛醫院、台北市立中興醫院、台北市立萬芳醫院、省立基隆醫院、省立花蓮醫院、省立苗栗醫院等都設有中醫部針灸科,這些公立醫院針灸科的設立及現行私立之中醫醫療院所也都有針灸臨床服務,均使我國固有的傳統針灸醫療,更能普及一般民眾的就診治療,成為整體醫療體系重要的一環。
(4)針灸在台灣納入保險給付
台灣在1995年三月一日實施全民健康保險制度,並將針灸納入健康保險的給付範圍內,這不僅是肯定了針灸的治療方式,更承認了針灸之醫療價值。2001年林昭庚教授編寫針灸床治療指引之研究,有助於保障針灸就之醫療品質。
(5)台灣針灸之研究發展
台灣針灸發展因受衛生署、國科會之支持,頗有成就。1958年創立中國醫藥學院,針灸正式納入醫學教育,正式課程中。1972年成立針灸研究中心,培訓針灸人才。中國醫藥學院並設有中國醫學研究所博士班、碩士班及中西結合研究所,立認黃維三、林昭庚、張恆宏、高尚德幾位所長,著重於培育中醫及針灸研究人才。1963年成立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成立,以研究中醫藥、針灸為其宗旨,此研究所為目前唯一之公立中醫藥暨針灸研究機構。在大陸針刺麻醉取得重大成功的熱潮下,1972年台灣國科會也提出用科學方法研究針灸醫學,並召集榮民總醫院、三軍總醫院、台大醫學院、國防醫學院等有關單位,設立針灸研究小組。台北榮民總醫院傳統醫學中心歷任鍾傑、陳方佩主任帶領下,除了教學研究工作,並以針灸用於臨床服務病患。1982年國立陽明大學成立傳統醫學研究所,第一任所長崔玖教授,提倡中醫針灸不遺餘力,陳國鎮、王唯工教授相繼投入經絡血流理論之研究,成果刊於IEEE數篇論文,是目前中醫論文SCI點數最高者。現任所長黃怡超教授提倡中醫(包括針灸課程)教育,應落實於研究所與大學部的課程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