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概念的起源
針灸一直是中國人最令西方醫學感到神秘的地方,為何一支小小的細針,可以去啟動自我身體的調節機轉,現在西方科學尚不能完全解釋,可是古老的中國人在無現代精密儀器的輔助下,靠者本身的觀察,體認自我與自然的關聯,配合陰陽五行的觀念,發展出一系列的理論及診療方法,身為現代的中國人,又豈可忽視祖先們留給後人的遺產呢?
針術最早起源於砭石之術,南北朝全元起注:“砭石者,是古外治之法,有三名:一針石,二砭石,三鑱石,其實一也。古來未能鑄鐵,故用石為針”。唐代顏師古注:“石,謂砭石,即石箴也。古者攻病則有砭,今其術絕矣”。《說文解字》曰:“砭,以石制病也”。清代段玉裁注:“以石刺病曰砭,因之名其石曰砭石”。可見所謂砭石就是用來治病的石頭,古人並未規定非要磨制得十分光滑。《靈樞•玉版》載:“故其已成膿血者,其唯砭石鈹鋒之所取也。”《素問•異法方宜論》載:“東方之域,其病為癰瘍,其治宜砭石”。唐代王冰注:“砭石,謂以石為針也”。《難經•二十八難》載:“奇經八脈”…其受邪氣,畜則腫熱,砭射之也“。可見砭石主要作用之一是用於刺破癰腫及放血治療。
可見古代對砭石之定義,只要是可以用於刺破癰腫及放血,以治療疾病的石頭,就可以稱為砭石,並未如現代人一般嚴格,認為針術一定就是用一支細針插入因應疾病位置的穴位上,以解除病痛,才可稱之為針灸。因此就是未曾加工過的原始自然尖銳石塊,同樣可以刺破人體皮膚、彈人癰腫及放血治療,也可以稱之為砭石。石器時代分為舊石器時代(300萬年前∼1萬年前)與新石器時代(1萬年前∼4千年前),二者石器的區別是創造工藝的粗劣程度,雖然他們的發展變化過程是逐漸且相當緩慢的。因此,所謂砭石的產生應不會晚於舊石器時代。由古書,以及現代挖掘石器時代的文物,可推斷古代時,砭石的用途:
1. 可用於按摩:砭石的形狀為卵圓形或扁圓形等。1964年在湖南益陽桃博戰國墓中出土了一件凹形圓石,凹槽中可容納一個手指指腹,推斷應為原始的按摩工具。
2. 可用於熨法:砭石的形狀為球形、扁圓形等。1964年湖南長沙下麻戰國墓發掘的一件扁圓形石器,兩端有琢磨痕和火燒裂痕,一面光滑如鏡,即是可用於熨法的砭石。
3. 可用於刺破癰腫和放血:砭石的形狀為刀形、劍形、針形、錐形、鐮形等。1963年在內蒙古錫盟多倫旗頭道洼新石器遺址中發掘出一枚磨制石針,這根石針長4.5厘米,一端有鋒,呈四棱錐形,另一端扁平有弧刃,刃部寬0.4厘米;中身有四棱略扁,橫斷面呈矩形,可以容納拇、食二指挾持。經考古工作者等鑒定,認為它是針法的原始工具─砭石。另在山東日照兩城鎮龍山文化遺址,採集到兩枚錐形砭石,推斷亦可供放血之用。1955年鄭州商代遺址中出土一枚玉質的劍狀砭石,1973年河北藁城合西村商代遺址中出土一枚醫用石鐮,可供切膿疱之用。
至於經絡循行的概念,應是在針術、氣功等療法的發明和發展的基礎之上,在陰陽五行哲學思想的指導之下,結合解剖實質 而逐漸形成的。針術在殷商之際即已流行,氣功養生法則在殷周之時就已較為豐富,陰陽五行哲學思想已在春秋時代運用於醫學領域,為以後經絡學說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基礎。
(1)腧穴的發現
腧穴是在人們長期與疾病奮鬥的過程中,經反覆刺灸熨摩體表的一定部位且驗之有效後逐漸發現的,是由“以痛為腧”的刺灸點逐漸演變而來。“以痛為腧”《靈樞•經筋》是發現穴位的重要途徑之一。“以痛為腧”的方法起源很早,最晚在商代已經發現固定刺灸點。而在春秋末期已有《內經》對經脈的概念。淳于意受其恩師公乘陽慶教誨與授書,在治疝氣病時“灸其足厥陰之脈,左古各一所”;治熱厥病時“刺其足心各三所”等。
可見從書尋覓腧穴概念的蛛絲馬跡中,可以發現最晚在秦漢際已有《內經》腧穴的概念。在元朝,獸醫書牛馬經亦對牛、馬等動物之穴位經絡循行做描述【圖1.2.3.4.5.】,並流傳有獸醫針灸用具【圖5.6】供動物治療之用。
(2)經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