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針灸發展簡介
義大利帕維亞大學醫學院外科研究所潘賢義教授,從事針麻自體肝臟移植。潘教授在1985年為做心臟手術加入針灸麻醉,有成功的經驗,與外科主任維加諾教授(Dr. Vigano)合作,使用針麻心臟手術50例,相當成功,獲得肯定。在1991年當時肝臟移植由於捐贈者尚不多,而且異體有排斥及破壞免疫系統等問題,以致潘教授即從事自體肝臟器官移植手術,應用於嚴重肝腫瘤病患或腫瘤靠近肝靜脈、下腔靜脈等處的病患,由於手術須利用體外循環技術,將整個肝臟剝離切下至體外(所謂無肝期階段),再將腫瘤所在部位之部分肝臟切除,而後再將剩餘之肝臟植回自己體內。在身體無肝期,若仍然施行傳統之全身麻醉,則病患因新陳代謝問題易發生酸中毒、電解質失衡等現象。在高難度的手術,啟發潘教授的靈感,以中醫針灸麻醉術加上輕量的全身麻醉,以取代傳統的藥物麻醉。針麻能維持手術期間病人的生理功能,緩和生理代謝,調整電解質與酸鹼度的平衡。手術後針麻的病患恢復快且預後好。他也發明「臨床電子綜合診斷儀」及「電子診脈儀」,促進「中醫現代化」,並在校內「中國醫學研究所」擔任針灸醫學及中國醫學的教授。他曾寫義大利文的中醫針灸學八冊教科書,1986年該校中國醫學研究所成立,由潘教授擔任所長。
|
|
|